我与象棋6

朕经历了一段“慢、快、慢”的旅程。

半年前,由于应邀参加蝴蝶举行的一次小比赛,为了适应快棋的赛制,一向主张下慢棋的朕第一次正襟危坐在15分钟包干的练习场上。无疑,一开始对于这快节奏的下法是很不适应的,由于思维跟不上,即使在中盘占尽优势,最终还是超时作负,更不用说在被动的情况下。调整战略势在必行。对此,朕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对“广度”的思考,而把精力放在“深度”上。当然,对于一位合格的棋士来说,这算不上是妙策,不过反正朕又不是合格的棋士,干脆从零学起罢。

专注“深度”,不能否认对全局思考判断存在片面性,然而在电光火石般的急速下法中,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,或在劣势时顺势把局势搞复杂,以争取喘息之机;或在均势时集中火力进攻,争夺优势;或在优势时乘胜追击,获取胜利,都有着一定程度上的贡献。至起码想的都是大路方向,在心理战方面,功效颇妙。在中游下棋,对于一般的玩家,用此方法立于不败之地,几率甚高。

朕很清楚漏洞所在。

因为放弃对“广度”的考虑,下起棋来难免有偏激方向。如上所述,在对战过程中,使用的都是进攻手段较多,“刚”过盛,“柔”则灭。防守方面,都是大大咧咧的半空城,若是遇上比较“阴狠”的对手,很快便身陷囹圄难以自拔。要是碰上棋风更加硬朗的对手,也使不出在慢棋中耍耍太极的手段。遇上以上两种对手,出乎预计的情况屡见不鲜,一旦脱离心中的“靠谱”,立马下得“不靠谱”。随手棋,贪手棋频发,味道顿时大恶。很显然,“广度”不能弃,必须两手都要硬。

凭经验,朕从限制局数开始。每次三盘。有所制欲,方能随心所欲。

无论胜负,三盘辄止。有此限制之后,下起来便不会有“不行就下一盘”的不负责心理,力求把精力集中在每一盘上面。带一点求战的心态是必须的,不能用慢棋的心态去磨,这样才能保持在有限时间内把节奏拉紧,向胜利靠拢。“取势不惜子”在此更显出关键的作用,无奈是学艺不精,未能运用得得心应手。至于防守方面,朕选择较稳的开局,以避免在中局不小心陷入过激的战法而导致攻守不平衡。而在时间分布上,凭借着有限的开局库记忆,尽量走快,把时间集中分配在犬牙交错的中局上,以弥补思维迟钝的不足。

以上种种,仅是匍匐前进的探索。而在探索中,朕终于也体会到快棋的魅力所在。若是锻炼专注,快棋无疑比慢棋更加有效,短短一两个小时大有绞尽脑汁的痛快,“烂柯”一笑更是心领神会。不论输赢,过后总感受到一种禅修的清澈甘甜。当然,此境不常有,其一是,杂念未排清,对于此,暂时不得不以“心有余而力不足”来总结。其二是,快棋水平的确捉襟见肘,常因此而不满。慢棋和快棋水平相差太远,过中一定有迷。

所以,朕重新回到慢棋区。这次,弄清快棋的“慢”,和慢棋的“快”。

所谓快棋的“慢”,就是把快棋中一些棘手的中局问题,放进慢棋中琢磨,得出一般经验。“抢肋”、“破象”、“急进兵”有一定的帮助,在慢棋中,拆是肯定能拆成,但若用在快棋上,至少在气势上冲击对手,即使失子或失势,也不至于被对方牵着鼻子走。默而识之,先冲为上。

而慢棋的快,就是在下慢棋的过程中注意理清自己的思路,过后复盘,把当时长考的几步提炼出来,多加分析。找出多余的思路,审清多余的原因,之后删除,腾出空间,记住最准的那条路,以便在快棋中尽量少耗费时间,快速决策执行。把慢练快,不省心,但省时。

有了这两手,若是还不管用,那就只用“拖”的方法了。“拖”,是快棋特有的战略,即使是劣势的一方,如果剩余时间多,而优势方剩余时间少,拉长战线,消耗时间就是最好的方法,不战而胜。这策略有点胜之不武,再通俗点说,就是“屌”。不过,既然有规则,屌方法总比没方法好。个人认为,拖棋与棋品好坏没有直接联系,应该尊重这一战术。拿破仑败给俄国,不是也败在时间上么?

“慢,快,慢”。快与慢的结合,正如刚与柔,奇与正,也是能使棋艺螺旋上升的方式之一?写到这,感觉又有点闭门造车的味道,大师们是这样过来的吗?朕不知道。朕更喜欢的,是一段探索的路,不一定是捷径,但风光独领。

我与象棋6》上有2个想法

admin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。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